![]() |
樓主(閱:59042/回:0)《貍貓換太子》去偽說史真 《貍貓換太子》故事,在民間演繹流傳了千年,很受廣眾所喜聞樂道。其故事情節(jié)大致為:宋真宗為帝多年,因沒有子嗣而憂心。后來李辰妃產下皇子,劉貴妃生妒,便令太監(jiān)用剝了皮的貍貓換出小皇子,拋入汴水河中,且向真宗誣言李辰妃產妖孽,致李辰妃被打入冷宮。所幸小皇子(趙禎)被好心人救起,藏在民間才僥幸活命。后經(jīng)包公辨冤,才使辰妃母子見面相認。真宗死,趙禎繼帝位(仁宗)后,才得能盡孝生母。 然而,史實并非如此。史載劉妃不但不妒忌、歹毒,而且是歷史上少有的賢能有作為皇后。劉妃名娥,出生于蜀地(四川),自幼父母雙亡,無依無靠,是由外婆家撫養(yǎng)長大。外婆謝世后,只剩下劉娥與表哥相依為命,表哥以鍛銀為業(yè)謀生。劉娥13歲那年,表哥帶著她到京城,開了一間小小的鍛銀鋪子,劉娥常在鋪子里看店。劉娥15歲時已出落得裊麗可人,招惹得王孫公子頻頻光顧其店一睹麗娥。致使他們的鍛銀生意走紅起來,也使劉娥的美貌名聲沸揚開來。宋太宗第三子襄王趙恒聞名往視,眈眈然驚艷。于是納為王妃,百般寵愛。劉娥因早年飽受艱辛磨煉,加上又見多識廣,善解人意,越發(fā)使襄王賞心篤愛。這為劉娥后來成為皇后創(chuàng)造了有利條件。設若劉娥碰到了漢武帝、唐太宗、清康熙帝,其素質優(yōu)勢肯定發(fā)揮不出來。而繼帝位后的襄王(宋真宗)卻算不上雄才大略,且喜歡卿卿我我,從而賜給劉娥大展身手而不斷攀升的良機。 真宗對劉妃既寵信又依賴,小事、大事、甚至國事,越來越聽劉妃的話,不久便立她為皇后。在真宗生病期間和生命的最后兩年里,劉皇后就開始獨自替真宗處理政務,很快就顯露出她的政治才干。真宗死后,13歲的仁宗繼位,劉皇后垂簾聽政達11年之久,一直到死才卷簾歸政。她對仁宗精心呵護、培育、言傳身教,超常的盡到母后的職責。劉皇后從執(zhí)政起便提倡節(jié)儉,自己帶頭布衣素食,軌正了外廷、內宮去奢從儉作風。劉太后很能體察民情,關心百姓疾苦,她曾經(jīng)親自督黃河并卓有成效,使黃河多年沒有決堤泛濫成災。更甚進者,劉太后還在政治、經(jīng)濟領域進行改革,尤其是經(jīng)濟上的改革,適應了當時已高度發(fā)達的商品經(jīng)濟形勢。并隨之采取了寬松的政策和制度,其時可謂政通、人和、民安。實踐證明劉太后儼然如一位有才有德之君,這在古之后妃中乃鳳毛麟角,令其時的臣民崇敬而嘆服。當時許多曾遭到劉太后貶、責過的大臣,如范仲淹等,也都肯定了劉太后的賢能和政績。劉太后之賢能,還垂范了她之后的幾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,使北宋中后期的后宮德范遞傳。她對趙宋皇室,尤其對北宋走向繁盛,有著不可忽視的歷中功績。后世有人說她有類似唐武則天的政治野心。其實,這只限于政治才干方面的類比,武則天在賢德上不能和劉皇后相提并論。武氏殺女、廢子(帝位)、重用酷吏,手段陰毒,與劉皇后的心地大相徑庭。 劉娥在為皇妃時,真宗欲立其為后,但劉妃沒有皇子,大臣們以此認為不宜立。于是,真宗默許了劉妃欲借腹生子的請求,便將她身邊的宮女李順蓉,常招入侍寢。不久李氏懷孕,產下皇子(趙禎)后,便歸屬劉妃為親子,而李氏只為庶母。不過,李氏并沒有被打入冷宮,迫害致死。實情恰恰相反,劉妃對李氏心存感激,義助她由宮女成為嬪,進而又助她越級為辰妃,待遇也相對優(yōu)越;還派人找回李辰妃失散多年的哥哥(李用)。并為其求封了官職。李辰妃故世時(真宗已經(jīng)去世),當政的劉皇后以超妃近皇后的陪葬規(guī)格和葬禮儀式,隆重安葬了她。 在“借腹生子”之事上,如果要說劉皇后的不光彩之處,只有一點,那就是她一直保守著仁宗身世秘密,不讓李辰妃和仁宗母子相認,以至于李辰妃死后,仁宗才知道自己身世的真相;蛟S就是因為這一點,民間才演繹出《貍貓換太子》故事?梢岳斫獾氖,劉皇后垂簾聽政時,正是她施展政治抱負并有顯著功績之時,此時如果道出仁宗的身世,很容易產生不良影響,而致朝政削弱,甚至動蕩不安。那將是趙家社稷以及已經(jīng)繁榮昌盛的國家之大不幸。可見劉皇后“保密”之用心,雖為了自我但更為了社稷。這一瑕疵當可忽略也! 值得一提的是劉皇后對宋仁宗的精心養(yǎng)育、教誨之功,仁宗呱呱落地后,劉皇后視其如親生,百般呵護,以皇家禮規(guī)和圣賢之道,著意“打造”這位皇子,使得仁宗后來成為一代 明 君。仁宗在位42年,即便除去劉太后垂簾聽政的11年,其執(zhí)政的31年內國家富強,百姓安康,舉國一派升平景象。歐陽修在《醉翁亭記》中所顯示的與民同樂,即一例證。尤其值得贊譽的是人文興盛,才俊、大學問家紛出之盛況,是史上難能一見的時段。如包拯、狄青、歐陽修、王安石、蘇軾、蘇轍、蘇洵、曾鞏(后六者乃“唐宋八大家”之六)、柳永、晏殊、韓琦、司馬光(大史學家)、黃庭堅、程頤、程顥等,都活躍于宋仁宗時代。這一歷史上文化之燦篇,乃仁宗英明仁厚所致,但劉皇后奠基之功,不可沒也! 作者住址:安徽來安縣三中 |